一,窗口型公司的历史背景及现状

1978年11月,国务院批准《关于拟开展对外承包建筑工程的报告》。先后组建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公司和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的首批四家窗口型公司,开启窗口型公司的历史。

窗口型公司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至1990年,各部委陆续组建对外劳务或承包的窗口型公司,还组建了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等公司。这一阶段的主要业务为海外劳务或低端工程承包。第二阶段为1990年至2002年,非工程类央企开始设立二级或三级企业,专门从事国际合作或机电出口部,随后逐渐转型成工程承包企业,如中工国际、中信国华等公司。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各大型工程类央企、各省市开始设立窗口型公司,系统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如铁建国际、中国水电国际等;地方政府的则叫XX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如威海国际、大连国际等。这些窗口公司享有国家的对外经营权,没有对外经营权的公司必须通过它们才能从事对外业务。窗口公司实际上就是现在流行的平台公司。

窗口型公司的成立,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外经人才缺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但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引进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带来资金和技术;利用“走出去”促进我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带动劳务、机械、设备材料出口,为改革开放作出过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咱们国家窗口型公司的现状目前基本分化为四种情况,一种是对接市场转型及时,做大做强,中建是最早四家对外窗口公司中的唯一一家,这主要归结于上级对中建的定位较好,作为一个国家层面的局级单位,行政干预比较少,受到的行业及地方保护就更少,中建人危机意识比较强,自己找饭吃的本事也因此较早此方法得到了锻炼。第二类是整合兼并,继续发展,如中国路桥和港湾整合进中交集团,中国海外整合进中铁工,中国土木整合进了中铁建等。这些企业整合进大的集团后,继续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平台活跃在海外的各个市场;第三类是技术进出口公司或称外经公司类,这类企业本身比较虚,没有太多的实体,主要利用系统外资源,通过组合生产要素,实现海外经营,这类企业如中国成套,中技公司(当然现在已经归是中国通用)仍然沿袭过去的经营模式,艰难地向前迈进;第四类就是大量的国际经济合作公司,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数已经消亡,剩下几个也都带有私人成份在海外拚搏。从国际市场发展特点来看,吃政策饭,收牌子费难以持久,做实体的要比单一平台更有生命力,有投资能力的要比只会干活的更有生命力,自己具备资源的要比靠整合资源发展的更有生命力。

二,窗口公司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发展,窗口公司运作对外承包项目的一般模式是:通过在东道国多年深耕建立的公共关系获得项目,在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和利润后,再在国内整体转包给设计或施工单位。正常情况下,窗口公司盈利可转移给接受转包的设计或施工单位,但亏损风险不一定能够转移出去,而法律风险及品牌风险仍然由窗口公司承担。窗口公司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以包代管,以包抗管的模式。早期窗口公司的商业模式如下:

Qj4Frg6ACvwuSXNHOcYz8bGt17nZT5sh.png

图一,窗口公司运作模式的架构图

窗口型企业的战略选择。我国成立窗口型公司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企业“走出去”的平台,不但要带领其他公司走出去,而且要培养国际市场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从发展情况看,窗口型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而在项目管理上却存在较大缺憾,由于管理水平不够,导致大量企业内部纠纷,造成项目大额亏损,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较坏的影响。所以,窗口型企业需要提升的是国际化的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国际性资源的整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窗口企业有对外经营权,能够对接业主,但不做项目管理。窗口承担着项目的法律责任甚至是经济责任,但不能控制履约的过程。由于利益主体及行政主体不一致,窗口公司甚至无法控制承包商的行为,它所承担的权责是不对等的;其次是利益不对等,窗口公司基本都是靠收管理费来维持自身运转,一般收3-5个点,有时会更少。有限的管理费根本无法支撑公司发展,能够维持基本运转就很不错了,谈发展那是奢望;第三,窗口公司由于不做项目,没有技术团队和核心竞争力,对接市场没有支撑,设计,施工方案全都得依靠分包商,自己拿不出让业主信服的方案,技术与管理都是空心化的,如果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有意识的宣传一下自己,业主马上就会有所倾向,一锤子买卖之后,业主可能就成了别人的直接客户;第四是窗口公司由于不实际操作项目,也吸引不了人才,形成恶性循环,越是不会做项目,越害怕承接项目,而承包商又越来越靠不住,所以就越来越没有项目,业务萎缩就自然而然了;第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对外经营权的公司越来越多,直到今天的完全对外开放,取消对外经营许可证,窗口公司赖以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断了,政策的红利不再眷顾,资源整合能力明显变弱,因为自己没有实力,谁敢再依附于你呢?所以,传统路子的窗口公司显得有些惊慌失措,虽然短期内有些还在苟延残喘,但如果不及时转型或并轨,死亡之门肯定也是近在咫尺。

综上所述,窗口公司的不足我们可以概括如下:

一是技术空心化。一个不懂专业技术的公司,在投标的过程中,肯定对技术标准、设备选型、潜在技术风险等方面的控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所适从;

二是管理空心化。窗口公司尤其是外经型窗口公司对项目,特别是对大型含土建工程的项目的分析、决策,投标和管理还远没有达到科学项目管理的要求和标准;

三是主业虚无化。大部分窗口公司的工程项目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但专业优势不突出,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基本上处于什么行业的项目都可以做,但又都没有绝对把握的状态,也就是啥都懂,但啥都不精;

四是规模边缘化。与国内大型综合建筑企业相比,外经型公司普遍规模较小,而我国政府部门的政策又都倾斜于大型企业,这将严重影响外经型公司获得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三,窗口公司如何转型

在国际建筑市场不断变化背景下,窗口型公司面临着巨大挑战,企业的转型升级也迫在眉睫。窗口型公司不但要有市场触角,更要具备项目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事实证明,缺乏项目管理能力,整合到的资源也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甚至成为项目混乱的主要因素。现在行业整体下行,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逼近成本线,管理差的项目和企业将出现亏损。因此,在新的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从企业商业模式升级做起,因为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基。上面提到过中建,中国港湾,路桥及中土等老牌的窗口公司都是中国对外的骨干企业,它们也都在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转型之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窗口型的转型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只是窗口变小了,由原来的大窗口变成了本系统的小窗口,并且既做窗口又做自营,也就是批发零售一起干,通过批发做规模,通过零售得实惠。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行政手段削弱了,平台的选择也多了,约束力也减弱了,整合资源也越来越难,而且完全靠整合来的资源往往靠不住。如果资源与平台利益主体不同,免不了还要发生矛盾,推脱责任。

转型一定要针对国际工程发展的要求进行自我定位设计,当前形势下的国际工程明显的和几十年前不一样,至少出现了如下特点:

1,竞争激烈,利润下降;

2,承包商对国内市场的依靠加强;

3,市场保护措施日益加强;

4,带资投标,延期付款和实物交付的做法日益普遍;

5,承包项目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6,国际承包市场地域性强,如中国承包商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欧洲承包商主要在欧洲,北美市场主要是由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发达国家组成,西班牙和意大利对拉美地区工程承包市场的贡献较大等。

与上面要求相对应的就是:承包商需要低价竞争,低成本优势,自有核心技术,国内市场支撑,融资投资垫资能力,国际分区市场规模等,这些都是规模较小的窗口公司所不具备的,只有实体集团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所以,大的窗口公司也都在努力整合内部资源,培养投-建-营能力,综观整合后的中国知名国际承包商,基本都是上市企业,具有勘察、设计、施工、运维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有核心能力才能带动外围发展。所以出现了新的海外自营+平台的经营新模式,即通过自营强化市场驾驭能力,获取效益红利,平台是带领系统内二三级企业走出去,培养集团国际化能力,做大企业规模。但是,也出现了一种新的不好的苖头,那就是在“海外优先”的鼓动下,不少企业看到集团公司做平台,二级企业甚至三级企业也学着做平台,结果导致项目没有人做,履约反而不好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不及时制止,我们的海外经营将会再现乱象。其实海外平台是需要要素的,首先是平台要有足够的群体,即系统内有足够多的二三级企业,能够形成生态业态,能够从平台整合资源为业主提供完整的服务;其次是平台在有规则和机制系统,能够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平台企业的愿景;第三是平台中的群体成员优势互补,平台内部可能有序竞争,但不能相互搏杀;四是平台企业配送公平公正公的理念整合价值,连接多边群体,提供互动环境,主导业务生态。所以,有效的平台并非提供一个牌子,或成为简单的中介,最好是利益主体一致,行政主体一致,有权威打造一个完善的,有成长潜力的生态圈。在这种要求下,企业的定位就很重要,一级集团可以做平台,二级或三级企业不能做平台,即使一级企业的平台也需要和自营相结合,否则,仅靠行政管理,平台没有生命力。

基于上面的分析,新型平台的商业模式应该是:

ECD31oFkzHcGsjJbYu2lqh6TXrMvNfp5.png

图二,新型的平台+自营模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窗口企业的兴衰使我们看到了危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窗口型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特殊产物,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问路石,在当前中国承包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主力的时候,需要的是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来变,以适应国际市场的新要求来变,以整合国际资源能力的要求来变,让我们的事业在下行的市场态势中得到逆势的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