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PC”模式领航国际工程服务新范式——中国化学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发展侧记
中国化学东华工程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越峰
在全球工程服务行业深度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化学”)大力推行“T+EPC”(Technology+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技术+工程总承包)模式,位列2024年度ENR250强全球承包商中第15位,在油气行业全球排名第一。中国化学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笃实力行”的企业精神,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工程公司。2024年,公司实现海外新签合同额超过70亿元,较三年前实现复合增长率超25%。作为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首批上市企业,公司依托“T+EPC”创新模式,为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工程服务,为中国化学跻身全球先进承包商行列贡献了重要力量。
国际化发展演进历程
中国化学东华公司的海外业务发展历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典型缩影,其国际化探索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技术积淀、模式创新到全球化生态构建的跃升阶段。
早期探索与技术积淀(20世纪60–90年代)
1965年,中国化学东华公司承接阿尔巴尼亚地拉那1000吨/年油漆厂设计项目,成为中国化学工程领域最早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之一。这一项目不仅开启了公司的海外征程,也为后续技术输出积累了经验。
20世纪80–90年代,公司逐步拓展至韩国、越南等亚洲市场,开展三聚氰胺、硫酸、磷酸等化工装置的设计与咨询业务。其中,韩国20万吨/年硫酸项目成为标志性工程,其大型硫酸装置设计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战略转型与区域深耕(1997–2010年)
1997年,中国化学东华公司成立国际事业部,明确以东南亚、中东为核心市场,调整经营策略,重点布局化学工程总承包业务。
2003年,设立上海分公司,依托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机遇,深度参与巴斯夫、拜耳等跨国巨头的项目。例如,为巴斯夫提供工程设计服务,为后续与巴斯夫湛江合成气装置EPC总承包合作奠定基础。
2005年,承建越南海防20万吨/年磷酸二铵EPC项目,首次实现中国磷复肥技术体系完整输出东南亚,成为区域化经营的里程碑。
模式创新与全球化布局(2010年至今)
从2010年开始,中国化学东华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化战略。2012年,公司成立海外分公司,重点强化了海外业务的技术引领作用。2022年,与巴斯夫、林德工程联合签约湛江合成气装置EPC总承包项目,实现了国际高端化学工程市场的关键突破,也意味着公司“T”的能力被国际高端市场认可。随后,公司相继在东南亚、非洲、中东、南美等地签约多个项目,助力实现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管理的全链条输出。
如今,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已构建了“四区域+一中心+N分公司”架构,覆盖中东及非洲、俄罗斯及中亚、东南亚区域及上海中心,并在巴西圣保罗、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等地设立多个分支机构。通过“共船出海”模式联合国内外、行业上下游企业,形成“技术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生态,从而形成了“技术引领–区域深耕–生态协同”的全球化发展格局。
越南海防2020万吨/年磷酸二铵EPC项目
山西美锦3030万吨/年乙二醇EPC项目
陕煤集团180万吨/年乙二醇EPC项目
创新引擎:“T+EPC”模式
驱动全球化布局
以“T”为核心,打造差异化技术优势
“十四五”期间,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坚持“一个基本盘+三纵三横”发展战略,坚守化学工程“基本盘”,开拓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三新”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公司聚焦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了一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在传统化工领域,中国化学东华公司成绩斐然:
公司的钛白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依托自主研发的氯化法核心工艺体系,形成了从原料处理、反应过程到后处理的全流程技术优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优质设计金奖等多项大奖;建设了国内第一套氯化法钛白项目,开创了我国高端钛白粉国产化先河。
公司的硫酸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等诸多国家级奖项,在越南、韩国、突尼斯、印尼等多国建有众多标杆项目。韩国Cosmo硫磺制酸项目实现了我国首套国产硫酸技术装备出口,印尼晨曦3×100万吨硫磺制酸项目是印尼最大硫磺制酸项目。
公司的甲乙酮成套工艺技术填补了国产技术的空白,直接水合法甲乙酮技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0%,推动我国甲乙酮产品由30%的自给率发展到年对外出口15万吨以上。
公司的合成气制乙二醇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品品质、生产能耗、三废排放均为行业最优,市场占有率超过70%,已建成的陕煤集团18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项目是全球最大煤化工项目。
在“三新”领域,中国化学东华公司也是硕果累累:
公司持续在可降解塑料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开发了“高效液相钛系PBAT催化剂”,同时突破了“PBAT改性技术”“PBAT副产四氢呋喃的综合利用技术”和“PBAT装置废水处理”等关键技术,为解决白色污染贡献了东华力量。
公司自主开发组合式工艺的盐湖提锂技术,突破现有盐湖卤水提锂的核心技术难题,推动了盐湖卤水制取碳酸锂技术的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等作出了卓越贡献。
公司首创的石墨烯粉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技术,克服了一致性差、成本高的行业痛点,制取的高品质石墨烯粉体在新能源、航空、深海等业务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该技术也入选了央企科技成果应用拓展首批项目清单。
公司聚焦新能源与绿色化工耦合,自主开发了柔性甲醇合成工艺技术、风光制氢项目一体化能量管理平台和能量管理系统、电解槽智慧氢能管理系统,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带来的行业痛点,在绿氢、绿氨、绿醇方面都承接了一系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项目。
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尤其是在超大规模、超高难度工业污水处理项目中,形成了一整套以自有理论、自有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废水“零排放”。此外,公司土壤、地下水修复及管控技术、流域治理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了工业场地、农田、矿山、流域的全面修复技术体系。
近年来,中国化学东华公司通过自主创新、资源整合和业务合作,构建了以技术为核心的差异化优势,形成了“工艺包研发—技术集成—标准输出”的全链条竞争模式,技术溢出效应持续显现,极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以“T”为纽带,构建立体化营销网络
中国化学东华公司以“因地制宜、一国一策”为核心策略,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构建了覆盖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东、中亚等核心区域的立体化业务网络,凭借技术输出、项目合作及深入当地的属地化服务策略,成功实现了由单一市场向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飞跃。
在东南亚市场,公司以印尼、泰国为核心,辐射东盟10国,重点推广钾肥、DAP复合肥等产品。2024年,与泰国某公司签署现代化钾肥厂LOI合作协议,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钾肥生产技术,能耗降低20%,同时配套建设绿色环保设施,助力泰国提升农业化工产业链水平,并辐射到周边老挝、越南等多国钾肥业务;在印尼市场,助力中国化学共同推动自主炼油技术进入东南亚高端市场,同时积极关注印尼二甲醚等替代燃料的巨大市场,协助印尼政府部委参与燃料替代革命的前期各项调研工作,为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在非洲市场依托属地的资源禀赋重点专注天然气化工、硫磷化工、新能源等产业。2023年,公司成功中标非洲最大规模的钾肥项目——刚果(布)布谷马西钾盐矿一期200万吨/年氯化钾项目的设计合同。在南非,中国化学东华公司以“EPC+O”模式落地Nyanza钛白项目,按照中国的项目管理模式执行,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自有硫酸法钛白粉技术,并通过自主技术带动中国设备出口,同时提供5年运营维护服务,实现了技术与服务的双重输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南非第一套现代化的硫酸法钛白装置。
在拉美市场聚焦矿产资源开发与工业化转型需求,抢占新能源高地,构建矿产开发全链条,通过技术输出、项目合作和属地化服务,建立了涵盖巴西、秘鲁、玻利维亚等多个国家的业务网络,促进了中国技术、装备及标准在拉美资源开发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功打造出“资源开发+技术输出”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2024年,中国化学东华公司与玻利维亚政府签署IBQ基础化工项目EPC总承包合同,负责建设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四大工厂及配套基础设施,助力该国打造国家级化工产业基地。该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玻利维亚基础化工产业链的整体水平,还促进了中国设备出口超过5亿元人民币。此外,公司积极参与玻利维亚工业化转型规划,结合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推动矿产资源从初级开采向高附加值加工升级。
以“T”为抓手,筑牢国际化人才根基
面对高端人才匮乏、属地化人才短缺等困境,中国化学东华公司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坚持“引进来”和“送出去”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强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
公司在海外招聘上,强化“T”的导向作用,依托专业人才公司和国际技术论坛等平台,招聘拥有欧美国家大型化工项目实战经验的高尖技术人才,加速了中国技术与欧美标准的无缝对接与互认进程。公司针对拉美、非洲等区域的文化差异与合规复杂性,在巴西、南非等国招募法务、市场、公关等本地化关键岗位人员,深度参与项目谈判,成功化解因政策波动导致的合同争议。在公司内部,推行“技术带头人+市场”联动机制,技术带头人团队深度参与海外项目投标以及后续实施工作,确保技术方案精准匹配客户需求。同时,在海外总承包项目中设置专职书记岗位,强化专业培训,并深化了海外业务的合规管理与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实施国际化人才引进计划和海外业务人才优先晋升等举措,为公司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凭借这一人才体系,公司成功锻造了一支既拥有国际视野又深谙本土市场的复合型精英团队,并以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为海外业务的迅猛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
南非Nyanza钛白项目签约合影
运营保障:ESG治理与
风控体系构建
强化海外ESG建设,提升社会责任履行能力
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深度融入海外业务,通过技术创新与规范化管理,系统提升社会责任履行能力。
在环境领域,公司践行低碳、节能、环保可持续价值理念,采用创新型的绿色低碳技术,推动业务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例如,非洲某项目通过采用先进的余热回收系统,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在南美矿业开发中,公司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重建与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在社会责任层面,公司矢志不渝地推行本地化发展战略,优先吸纳本土员工,并与当地职业院校携手开展技能培育计划,提升本土人才的专业素养。在治理方面,公司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合规管理体系,发布一系列工作手册和国际业务操作指南,应用阳光线上采购平台实现合同履约与资金支付的透明化追溯,有效防范违规操作。在文明文化方面,公司加强跨文化培训,组织学习和了解所在国家的历史、信仰、礼仪和商业惯例,减少文化冲突;加强文化融合,通过开展中外员工团建活动、文体活动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进相互了解。
这些努力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已成为中国化学东华公司价值实现道路上的重要助力。万得等在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平台给予公司行业ESG“A”类评级。同时,公司顺利获得国际权威企业社会责任(CSR)评价机构EcoVadis认证银牌勋章,名列同行业前6%。
加强风险合规管理,建设海外业务韧性体系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化学东华公司面临地缘冲突、所在国政局、经济变化等多重政治风险挑战,以及由于国际工程市场欧美标准主导,中国技术“走出去”需要进行技术适配性调整,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此外,在EPC总承包模式下,海外项目实施周期普遍较长,这种长周期的融资以及汇率的波动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项目利润空间形成持续压力,也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始终坚持“危地不往、乱地不去”的原则,开展海外经营工作,并构建了“风险预判–技术融合–融资创新”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化解潜在危机,保障业务稳健发展。公司建立了风险前置评估体系,依托商务部与外交部等分析数据,系统性构建了国别风险数据库与动态预警机制,在投标审议、合同评审阶段重点关注项目所在国别安全形势、法律法规、劳工政策、业主资信、项目资金等相关信息收集和评审工作,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提升海外合同质量,保障海外项目顺利实施。在技术融合和标准适配方面,公司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海外专利布局。公司已参与制定ISO国际标准3项,如参编的《智慧水务管理——第1部分通用指南》(ISO24591),作为智慧水务领域的奠基性国际标准,为未来全球水系统智慧管理提供了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公司还加大对欧美标准的理解和对接,同时根据国别情况采用联合标准应用,将中国标准的成熟部分与当地强制性标准,如消防、环保、生态等要求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创新融资方面,为缓解现金流压力,公司采用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项目融资+出口信贷”组合模式,努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通过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与持续的技术融通,中国化学东华公司不仅有效化解了海外业务的多重挑战,更在国际竞争中展现了强大的韧性。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深化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做好风险的识别、辨析和应急处置,为海外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识别海外项目特点,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
中国化学东华公司设立国际项目管理部,立足海外业务特征构建精益化管理体系。通过全链条精益化管控,实现海外项目风险可控、成本优化与属地融合的战略目标。
属地化采购管理方面,通过深度资源调研明确当地建材、机电设备等核心物资的供应能力,明确采购范围,做好采买策划。加强对供应商资质和业绩的严格审核,确保供应商有业绩、有能力服务好境外项目。设备供货强调长周期稳定运行能力,减少检维修频次。为保障供应链稳定,增强供应链韧性,项目采用本土采购与区域采购互补供应,规避单一渠道断供风险。
海运与清关方面,加强对红海等关键线路的规划策划,动态优化海运路线,降低物流成本。加强物流风险管控,同步配置集港延误、货损保险,编制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货损。清关管理前置化梳理目标国文件要求,准备齐全的清关文件(原产地证明及合规性文件),通过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压缩清关周期并确保货物顺利通关。
属地化用工方面,按照当地劳工政策以及集团对属地化资源整合的要求,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比如,严格执行沙特“沙化比例”、印尼外籍劳工配额等政策,通过“技工培训+本地分包”双重路径提升属地工种技术水平。公司建立了境外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重点加强社区关系维护,遵守劳资政策,尊重当地宗教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如社区层面定期举办开放日沟通工程进展,宗教敏感区设置专属祈祷室并调整斋月施工时序等。
境外安全防护采用“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模式,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动态评估国别风险,根据国别和业务特征建立专项应急预案,同时关注其他可能影响施工与HSE管理的因素。
未来展望:技术深耕与
产业生态构建
在“十五五”即将开局的时点,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将坚持抢抓重点区域发展机遇,持续提升“T”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全球产业链绿色转型与区域经济布局重构,公司将“T+EPC”战略为核心,纵向深耕技术深度,横向拓展产业协同广度,聚焦东南亚、非洲、拉美、中东等战略区域,塑造可持续的全球化竞争优势。
在技术纵深领域,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将致力于前沿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在新型能源化工以及传统化工升级等领域,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实现快速迭代。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及海外专利的布局,持续加强技术类知识产权的管理。在产业协同维度,公司将进一步推动“共船出海”生态模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及国际合作伙伴,构建覆盖技术研发、项目融资、属地化服务的协同网络,共建“一带一路”工程联合体,形成“技术+资本+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以及“工程总承包+运营服务+资源整合”的全链条能力,实现技术输出与区域需求深度融合的差异化优势。
展望未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向纵深推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工程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化学东华公司将继续聚焦“T+EPC”的业务驱动范式,通过构建全周期技术解决方案与全面管理体系,努力打造中国工程企业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技术引领地位与责任型领军企业形象,矢志推动全球化学工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中国化学东华公司董事长李立新 (右二)出席“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并签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