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新闻记录(ENR)》发布的“2025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榜单”(以下简称“榜单”)对上榜企业2024年的业务表现进行了梳理。受地区冲突、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影响,上榜企业业务增速比上年明显放缓。2025年,全球各国面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阴霾,工程承包因其行业特点,可能受到更大的冲击,但也可能在变乱中产生新的机会。

市场增速放缓:头部企业稳扎稳打,中国企业表现不一

榜单显示,2025年上榜企业的收入比前一年微增了0.5%,从4997亿美元增加至5021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产出增长了3.3%,远快于上榜企业国际业务收入的增速。与之相比,2024年上榜企业的这一指标实现了16.6%的增长,虽然2023年的全球产出增长略快,但也只有3.5%。不过,即便增速缓慢,上榜企业2024年的收入也创造了10年来的新高,超过2015年5011亿美元收入10亿美元。近10年来,上榜企业的业务之和始终未能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2021年曾经降至4000亿美元之下,为3979亿美元。

全球领先国际承包商似乎并未受全球市场缓慢发展的影响。2025年的上榜企业中,国际业务收入最高的是西班牙ACS集团/豪赫蒂夫,其国际业务收入为467.2亿美元,占上榜企业总额的9.7%,其排名较上年上升1位,与排在第2位的法国万喜集团实现了位置互换。万喜集团国际业务收入为452.3亿美元,占上榜企业总额的9.0%。这两家欧洲工程巨头也是2025年榜单中唯二国际业务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的企业。法国布依格排名第3位,国际业务收入为310.8亿美元。与上年相比,2025年榜单前三甲的国际业务收入分别增加了51.0亿美元、25.0亿美元和9.3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2.3%、5.9%和3.1%,均显著高于上榜企业的整体表现。

2025年进入榜单前10名的中国企业有4家,分别是中国交建(第4位)、中国建筑(第6位)、中国电建(第8位)和中国铁建(第9位)。这4家企业在榜单中的排序除中国铁建提升1位外,均与上年相同。其中,中国交建和中国电建国际业务收入实现增长,但中国建筑和中国铁建却同比下降。

区域格局演变:欧洲亚洲市场贡献率下滑,美国、中东成为新增长点

2024年,高通胀和技能工人的短缺依旧是全球工程市场的主要制约因素,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区受内外部因素影响,给国际承包商带来了差异较大的业务收入。欧洲仍是给上榜企业带来最多业务的区域。上榜企业2024年在欧洲市场共获得了1262.9亿美元收入,占全球收入比重为25.2%。与2023年相比,欧洲市场为承包商提供的收入下降了44.7亿美元,占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俄乌冲突造成的地缘政治危机显著增加了欧洲的应对成本,削弱了自身优势变现的能力,经济发展成本也明显增加。亚洲市场也依旧排名第二,上榜企业2024年在亚洲市场共获得了800.1亿美元收入,比2023年减少了95.7亿美元,占比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降至15.9%。上榜企业2024年从美国市场获得的收入和全球占比双双实现增长,达到766.2亿美元,比2023年增加51.2亿美元,而15.3%的占比也高于2023年1个百分点。2024年上榜企业来自中东市场的收入为756.3亿美元,比2023年大幅增加了113.6亿美元,占比为15.1%,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上榜企业来自非洲、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加拿大、加勒比海国家和南北两极等市场的收入要少得多,2024年分别为526.0亿美元、349.3亿美元、312.8亿美元、223.2亿美元、2.3亿美元和6700万美元,占比分别为10.5%、7.0%、6.2%、4.4%、0.5%和0.02%。这些地区的业务排序中,澳大利亚市场超过了拉丁美洲市场,在全球业务中的占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拉美市场的业务占比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

以业务收入占比增长显著的澳大利亚市场为例,经济复苏和政策措施为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虽然根据IMF的报告,2024年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速只有1.0%,远低于拉美的巴西(3.4%),但高于阿根廷(-1.3%),其基础设施领域表现依旧抢眼。2024年,住宅和非住宅项目是澳大利亚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悉尼和墨尔本的出租房屋空置率下降与澳大利亚开放边境后人口增长的恢复,推动了高密度住宅项目保持较强增长势头。澳大利亚政府将数字化转型放在经济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由尖端技术解决方案推动的智慧社区获得了蓬勃发展。预制建筑开始大量使用,在相当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材料和工时成本对项目施工进程的影响。另一方面,澳大利亚的商业建筑项目也有了较快发展,学校、医院、办公楼、仓库和酒店等非住宅建筑发展较快。在相对稳定的低利率政策支持下,澳大利亚非住宅市场仍将保持相对较稳定的增长。不过,中国国际承包商大多未能获得澳大利亚市场发展的红利,只获得了该市场16.7%的份额。按照榜单地区收入排名,通过投资进入的中国交建在澳大利亚市场收入排在第2位,也是唯一一家进入该市场前10名的中国企业。

行业领域分布:传统板块稳定,能源转型催生新变化

从上榜企业业务市场分布来看,交通运输建设领域依旧排名第一。上榜企业2024年来自交通运输建设领域的收入合计1551.1亿美元,占全部收入的30.9%,这一占比与上年完全相同,凸显了其对上榜企业的重要性。各国将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贸易效率、降低成本作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为企业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国中铁进入该领域前10名,分别排在第3、第7和第9位。与上年相比,排名都有所下滑,分别下降了2位、1位和1位。

以住宅为主的房屋建筑领域,上榜企业2024年的收入合计为1028.6亿美元,占比超过1/5(20.5%),比2023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中国建筑、中国交建和中国铁建进入该领域前10名,分列第2、第7和第10位。

伴随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工程承包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国际市场石油大宗商品价格的疲软和新能源快速普及的影响下,石油化工领域的工程项目出现缩水。上榜企业2024年的国际收入中来自石油化工领域的合计700.4亿美元,占比为13.9%。无论收入额还是占比,都比2023年有明显下滑,分别下降了110.5亿美元和2.3个百分点。而石油基础设施项目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未来全球石油供给的规模和能力。中国化学工程和中油工程进入该领域前10名,分列第2和第6位,排名比上年有所上升。

电力工程领域的业务收入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上榜企业2024年来自电力工程领域的收入为518.1亿美元,是第4大行业市场,占比为10.3%。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在该领域保持了与上年相同第2和第3的位置,特变电工排名第7位,中电装备排名第9位。对比2023年的519.5亿美元和10.4%的份额,电力工程与交通运输建设两个细分领域呈现出类似特点。

除此以外,上榜企业在其他行业细分领域的业务占比都低于10%。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制造加工领域316.1亿美元(6.3%)、工业建设领域205.3亿美元(4.1%)、电信工程领域163.9亿美元(3.3%)、供水工程领域143.0亿美元(2.8%),污水处理领域103.5亿美元(2.1%)、危险废弃物处理领域3.2亿美元(0.1%)。与上榜企业业务最集中的4个细分领域相比,中国承包商在其他细分领域的业务明显偏弱。例如,在制造加工领域,只有中材国际和中国交建进入前10名,分列第4和第6位;电信工程领域,只有浙江建投1家进入前10名;工业建设领域,中冶科工排名第2位,中钢设备排名第6位;供水工程领域,中国电建和中国交建分列第2和第4位;污水和处理领域,只有中国交建排在第2位。

2025年挑战与机遇:保护主义扰动,转型创新打开新空间

2025年,全球经贸环境发生较大改变,美国在单边主义政策下,大幅调高了商品进口关税。虽然尚未被采取同等措施进行反制,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已经出现并将继续加快演变。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影响,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都变得更加谨慎,对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预期将带来明显的影响。从已经签署协定的主要信息来看,各方大多对美采取单方面降税和接受被美大幅提高关税的措施,显著增加了对美出口的成本。由于美国对不同国家设置的关税有明显差别,而且通过对几乎所有商品普遍征税改变了税率的产品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各类建筑原料、钢铁产品、设备、管线等都不得不增加成本。由于美国针对贸易伙伴的差别化关税,显著改变了各国对美供应相关产品的价格关系,进而引起美进口供需关系的混乱。美国本土承包商虽然具有市场优势,但也对供应链上游产品有不低的进口依赖度。为适应价格变化,现有工程的造价将不得不重估,工程投资回收期发生变化,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违约。

特朗普政府调整了拜登时期的不少政策取向,能源领域尤为明显。大量新能源项目补贴的取消,以及对传统油气能源的支持,可能改变美国能源相关工程项目的市场预期。不过,加州等地依旧坚持发展新能源的基本政策,即便美国国内,传统能源市场也很难回到过往水平。美国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量,页岩油气的开采实现技术突破,也在同包括中东产油国在内的国家协同控制全球能源资源的供给。预计在特朗普重新平衡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油气资源的出口将扮演重要角色,也可能迫使其他国家大量购买美国油气产品。但是,仅靠这些行政举措无法控制市场的能源偏好。从全球范围来看,能源转型预计将继续发展。伴随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逐渐落地,电力全生命周期预计将有更为坚实的基础,也给后期的组网、商业应用和成本降低创造更好条件。新能源供应能力的增加,将为全球南方国家工业化提供更强的能源保障,促进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加重点区域的人口密度,促进包括普通建筑在内的基础设施业务的发展。

数字化和智能化是2025年的经济热点。伴随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获得长足发展,显著降低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配置的成本,增加了各方信息交互和经贸活动的成本。Deep Seek的横空出世,为全球进入智能时代提供了强劲动力。这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有着广泛的商业用途和价值,其开源的态度为缩小数字鸿沟,增强全球各方发展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包括数据中心、灾备中心、算力中心在内的一系列围绕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设施项目预计将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有望成为全球工程业务市场的新亮点。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样改变着承包商,领先企业预计将更多开放和应用相关机制,提升对全球业务的监控和管理能力,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风险的感知能力。不仅是专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项目,越来越多的各细分领域的工程项目可能都会加强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住宅、智能制造、智慧园区,一系列新的数据要素将赋能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创造更高盈利空间的新亮点。

从2025年榜单来看,中国承包商依旧是全球工程承包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部分企业不仅业务跨越多个细分领域,还处于榜单领先位置。但是,应该看到,位于榜单前10位的中国企业占前10位国际业务收入总和的28.0%,前20位就下降到27.8%。可见,中国承包商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其一,企业整体竞争力未见显著提高,在多个细分领域,中国承包商的排名出现下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除少数领先企业外,中国承包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中国承包商在欧美等传统基础设施重要市场的市场份额依然较低。债务问题正逐渐成为影响各国作出工程项目建设决策和按期支付工程款的重要因素。少数中国承包商通过跨国投资进入到部分市场,但多数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做工程”方式开展国际业务,缺少在重要市场的参与能力,影响了中国承包商的业务收益率。第三,中国承包商开拓新细分市场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将承接国际工程项目的竞争力置于提高规模、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和降低成本之上,缺乏足够的创新研发和技术运用能力。这种过于依赖传统施工方式的模式不仅造成了企业间的过度竞争,还容易受到包括关税和市场准入措施调整的负面影响,从而失去发展动力。

2025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这些变化将可能在2026年的榜单上有明显体现。国际工程项目往往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其进度和项目盈利容易受包括汇率在内的各类因素影响。变化和不确定虽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预判,但也并非全是坏事。在全球整体面临冲击而发生改变的时期,往往会伴随新机会的创造。美国的高关税和仍可能再次大幅调整的关税将显著增加各国对美国开展贸易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包括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明显提速。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互联互通项目将改变和形成新的区域乃至全球经贸联系,为基础设施项目带来重要的新发展空间。这些基础设施项目,可以更多采用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促进中国与项目所在国更为紧密的经贸连接。由此可见,面对2025年全球工程行业各方受到的普遍影响,中国承包商有实力,有经验,也有意愿,把握发展空间,提高市场参与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