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x_fmt=jpeg&randomid=35njssvg

阿尔及利亚作为非洲第四大经济体,近年来通过新经济增长计划推动能源转型与基建升级,为中资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但同时,该市场政策波动性强、市场准入壁垒高、文化差异显著等特点,对企业国际化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中资企业在阿典型工程项目案例,从战略规划、风险管控、属地化融合等维度,探讨开拓阿市场乃至北非市场的关键可持续路径。

阿尔及利亚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一、政策导向与市场机遇

阿尔及利亚政府于2020年启动的《2020-2024五年规划》,将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住房建设和新能源开发列为国家经济转型的三大支柱领域。根据规划文件披露,政府承诺每年定向投入120亿美元财政资金用于基建升级,其中高速公路网延伸、城市群保障房建设以及撒哈拉地区光伏电站布局成为重点扶持方向。这一政策框架不仅为外国投资者划定了清晰的赛道,更通过配套的税收优惠、土地租赁补贴等激励措施,释放出强烈的国际合作信号。

1.需求缺口的战略窗口

尽管阿尔及利亚是非洲第四大经济体,但其基础设施现状与经济发展需求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非洲开发银行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该国公路网络密度仅为0.07km/km2,不足北非区域平均水平的一半;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住房缺口持续扩大,累计短缺量已突破120万套;而在能源领域,该国虽拥有每年超3000小时的日照时长,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却不足理论潜力的5%。以上结构性缺口构成了中资企业切入阿市场的战略窗口——既能满足东道国发展刚需,又能规避成熟市场的饱和竞争。

2.标杆项目的破局启示

在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阿尔及尔国际机场新航站楼项目成为中资企业深度绑定国家战略的典范案例。该项目作为彼时北非地区最大单体基建工程,总投资额达15亿美元,其成功中标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阿政府国家门户升级计划。通过前期参与阿国交通运输部主导的《2030航空枢纽白皮书》编制,中资企业团队将航站楼设计容量从年吞吐量1000万人次提升至2800万人次,同步整合免税商业区、智能物流中心等增值模块,使项目从单一交通设施升级为经济辐射平台。这种顶层设计参与+需求痛点破解的双轨策略,不仅帮助企业在激烈竞标中脱颖而出,更在后续工程实施阶段获得阿方在建材清关、劳工配额等方面的47项专项政策支持。

二、风险识别与应对

1.政策壁垒的深度解构

阿尔及利亚2016年修订的《投资法》对外资企业设置了双重门槛:一方面强制要求外国投资者必须与本地企业组建合资公司,且阿方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1%;另一方面维持19%的增值税率高位运行,较邻国摩洛哥高出6个百分点。这种股权限制+高税负的政策组合拳,实质上形成了外资准入的过滤机制,既防止战略性行业被完全外资主导,又通过税收杠杆调节资本流向。对于初入市场的国际承包商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利润空间被压缩12%-15%,甚至可能前期的项目难以达到盈利标准,更面临合资方技术能力不足、决策效率低下等衍生风险。

2.破局思维的范式创新

面对严苛的政策环境,长期扎根北非的某中资公司开创技术主权共建模式,为破解股权困局提供了全新思路。2018年,该公司与阿尔及利亚邮电部达成战略协议,共同设立北非数字创新中心,承诺向阿方转移5G核心网架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等23项专利技术。作为交换条件,公司通过技术授权协议,实际掌握核心网运营决策权,阿方仅保留财务性股权。这种以技术赋能为筹码的谈判策略,成功绕开《投资法》的合资壁垒,使公司得以全面主导该国通信网络升级。截至2023年,该公司已完成阿国4G网络70%的覆盖率,其承建的阿尔及尔智慧城市中枢系统,更成为非洲首个实现交通、安防、能源三网联动的5G+AI标杆项目,日均处理数据量超2.1PB。

3.风险转化的商业智慧

该模式的成功运作揭示出新兴市场风险应对的深层逻辑:当合规性限制无法直接突破时,通过创造不可替代的附加价值,可将政策障碍转化为谈判筹码。该公司的创新实践表明,技术输出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战略投资——阿方获得数字经济主权建设的核心能力,公司则赢得市场准入特权。这种双向价值交换机制,使项目利润率较传统合资模式提升8-10个百分点,技术溢价有效对冲了增值税成本。

575km铁路项目和阿尔及尔国家媒体城项目,是近年中资企业承建的阿国具有政治意义的超大型标志性工程项目。575km铁路项目不仅是非洲迄今里程最长的单线铁路工程,更凭借块化桥墩预制技术将工期缩短23%;阿尔及尔国家媒体城项目作为非洲首个集成5G传输的智慧媒体综合体,从设计阶段便引入中方文化顾问团队,最终被总统府列为2030国家文化振兴计划旗舰工程。此类超大型项目的成功绝非偶然,承建企业早早便布局市场,取得阿国九级施工资质(最高等级),通过多年本土化供应链培育、ESG合规体系建设和核心技术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海外之路,将先发优势转化为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

从进入到扎根的三大支柱

一、差异化竞争:锚定产业链核心环节

在阿尔及利亚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正通过精准定位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实现突破。中国公司与阿国家石油公司Sonatrach联合开发撒哈拉HBR油田项目,创新采用设备出口+技术授权+买方信贷捆绑模式,以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深井钻探技术为支点,撬动欧洲企业垄断30年的油气开发市场;凭借港口建设全产业链能力,中标总投资4.5亿美元的斯基克达油气港扩建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阿尔及利亚最大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出口枢纽之一。正是依托于全产业链协同能力与细分领域的核心技术,中资企业得以在阿尔及利亚市场构建起差异化的竞争力。

二、本土化融合:从市场进入到生态嵌入

面对阿尔及利亚日益严格的本土化政策,如2022年起要求2000万美元以上公共项目优先采用国内招标,中资企业正将属地化战略推向更深维度。在奥兰港项目中,中资企业推行“1+3”导师制,将施工团队本土化率提升至65%(阿劳工部认证数据),并协助成立7家阿方控股的建材加工企业(据项目ESG报告);在比斯克拉省光伏电站建设中,将设备本地化采购率提升超过40%(超政策要求3个百分点),推动阿国光伏板生产成本下降约30%,并通过阿国投资署获取绝大部分进口设备免税。这种技术转移+产业链培育的双向赋能,使企业从单纯承包商转型为地方产业合伙人。

三、合规经营:构建可持续发展护城河

阿尔及利亚承袭法国的监管体系,并加速向欧盟标准靠拢,这对企业合规能力提出系统性要求。在一水坝扩建项目中,某中资企业因未按伊斯兰教规设置礼拜室引发劳工抗议,最终通过增设宗教文化顾问、调整斋月期间作业时间,将罢工损失从预估的1800万美元降低至320万美元;在提济乌祖水坝建设中,中国承包商投入520万美元实施植被恢复和泥沙控制工程,成为首个通过阿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法》五星认证的外资项目。更深层的合规挑战在于体系化适配。在阿尔及尔环城高速项目中,实现阿籍员工社保100%属地化缴纳,并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将证件审批周期从行业平均的45天缩短至30天。这种文化尊重-环保达标-系统合规的三层防御体系,正在重塑中资企业在北非市场的品牌价值。

构建双循环风险防御体系

在阿尔及利亚市场,风险管控需兼顾显性与隐性挑战。政府主导类项目虽资金偿付能力较强,但近年来阿方对工期延误的罚则愈发严苛,2023年新修订的《公共工程法典》将日违约金上限从合同额的0.03%提升至0.05%;私营领域项目则面临业主信用评级缺失、支付链条冗长等隐患。在此背景下,头部中资企业正通过构建双循环风险防御体系实现风险对冲:对内,强化合同全周期管理、本地化供应链建设与进度预警机制:对外,协调好与业主方的关系并多汇报项目难点,同时深化与使馆、信保机构及国际金融机构的联防联控。

在2019年阿尔及利亚政权更迭期间,中资企业联合会依托中国驻阿使馆搭建的风险信息池发挥关键作用。据使馆发布的《2019在阿中资企业风险评估报告》显示,当年有14家中资企业通过商会信息共享机制,暂停了东部三省(安纳巴、斯基克达、泰贝萨)5个高风险标段的投标,预估规避损失1.2亿美元。针对汇率波动难题,在塔曼拉塞特省50MW光伏项目中,中资企业采用15%人民币预付款+85%第纳尔分期支付的结算方案(经阿尔及利亚央行特批),搭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汇率锁定协议,将项目整体汇兑损失控制在2.8%以内,较传统美元结算模式减少损失约1800万美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赋能方面,奥兰4万人综合体育场项目,是阿尔及利亚迄今规模最大、技术复杂度最高的公共设施工程之一。面对钢结构跨度超300米、抗震等级达9级的施工挑战,以及业主严苛的支付条款,项目团队紧抓第十九届地中海运动会政治窗口期,与奥兰省政府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优先调配资源,保障综合场馆按期交付。最终,该项目不仅成为运动会开闭幕式场馆,更被阿总统誉为国家工程能力的象征,该公司后续3个配套基建项目顺利签约,实现从高风险硬骨头到政企共赢样板的破局。

阿尔及利亚经验对北非市场的启示

上述项目案例显示,在北非唯有将本土基因植入企业战略,才能跨越周期波动实现赢利。数据显示,在阿经营超10年的中资企业项目续约率达65%(行业平均仅32%),其核心在于构建了属地化生态闭环。

另外,根据中国驻阿大使馆数据显示,中资企业已陆续为阿培养超过40万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正是人才培养-产业培育-政策协同的长线投入,使中资企业从外来者蜕变为阿国家建设合伙人,为进入埃及、尼日利亚等市场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模板。

社区关系精耕则体现在更细微的日常实践中。以Zaralda军方项目为例,项目组将社区领袖纳入外联决策体系,邀请周边清真寺负责人作为周边关系事务顾问,每周五协同调整重型机械作业时段,以避开礼拜高峰;连续三年在开斋节向沿线2个村镇精准投放食品礼包;定向资助的3所公立小学提供阿拉伯语-法语双语教材以及学习用品,惠及590名当地学生。这些举措看似琐碎,却使项目在施工期内实现了零阻工、零投诉、零抢盗。该项目经验证明,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建立情感账户,当企业持续存入尊重与诚意,关键时刻便能兑现为项目推进的坚实保障。

中资企业在阿尔及利亚市场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战略前瞻性、执行柔韧性、文化包容性综合发力的成果。面对非洲工业化2.0时代,中资企业需从单一工程交付者向价值共创者升级,方能在新兴市场持续赢得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