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步入新一轮深度衰退、欧洲可能爆发全面经济金融危机之际,扩大内需稳住国内经济基本盘;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发力新基建新能源是提振市场信心的四大抓手,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正能量效果。
01
壹
城池失火,殃及池鱼。俄乌冲突导致欧洲能源极为紧缺,中国的电热毯、光伏、户用储能等十分受欢迎,而大量难民涌入又进一步增加了其财政和就业压力,欧洲成为最大的输家之一,叠加其本来就脆弱的经济金融基本面,正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通胀和经济衰退。
对未来市场发展而言,有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俄乌战争与地缘政治逐渐恶化引发欧洲经济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
好消息是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约占全球GDP 的75%的178个缔约国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共同宣布走向碳中和,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低排放发展的新时代,走向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在 全球能源危机下,碳中和的新规则,政治意图大于气候环保这篇文章中我们讲道,在美国,能源政治化关系到政治选票,还涉及大量的经济利益。美国作为当前的世界霸主,控制着全球的经济走向和能源命脉,一举一动都牵引这全球经济波动。
碳中和不仅仅是美国的“绿色新政”,也是美国捍卫美元霸权和能源霸权的新型武器。
我预测,在未来十年的全球贸易中,凡是不符合绿色低碳的商品在欧美大陆流通,美国在未来都会进行长臂管辖干预。
根据近二十年的英法美德每一轮大选,气候议题必然是左派政治党的“开胃菜”。在这股大潮下,各主要国家均公布了较为激进的减排目标,通过各种政策人为干预能源转型。具体目标和方向就是打击化石能源,弃煤、弃油、弃核,限制天然气,发展光伏、风力等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
因俄罗斯是全球能源储量大国。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能为主要的消费能源是俄罗斯除核武器之外的王牌,从能源的储量来看,俄罗斯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储量均处于全球前列,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全球第一。
从供给来看,俄罗斯是全球三大传统能源主要生产国,也是全球主要出口大国,在天然气、石油产量远超其他种类能源。俄罗斯政府对天然气行业发展亦相当重视,2020年俄罗斯政府批准2035年能源战略,重点是增加能源出口和收入,并扩大天然气基础设施,特别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中流地区,以确保国家能源系统的弹性。
俄乌战争的背后,就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打击,在核威慑的今天,国与国之间已无法通过大规模热战,来重塑利益格局。所以,适用数千年,通过战争达到目的的方式,转移到了经济和商业层面上的竞争,能源话语权的争夺,就是大国博弈的另一个层级的表现。
02
贰
近三个月以来,美元连续三次加息,对全球市场和经济都有比较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甚至是引发全球局部的市场危机。
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和结算货币,美联储掌握着全球流动性的阀门,美元周期是全球通胀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根源。
美联储割全球羊毛的基本逻辑是:当美国经济衰退时,美联储超发货币,作为储备和交易结算货币,廉价美元大量涌向全球,推升各地的资产泡沫以及国家和企业债务;当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或出现通胀时,美联储加息缩表,美元指数走强,美元重新回流美国本土,导致高负债、高杠杆的经济体出现金融危机。
加息无论是从全世界各国的国家债务层面,还是从企业债务、家庭债务层面来看,杠杆都非常高,加息势必要增加还债的压力。
美元加息,就意味着美元国债可能大范围出现违约,导致债市崩盘。
俄乌战争的影响可能引发欧洲危机,如果这一次大爆发,英国将会成为最危险的国家。
李嘉诚作为曾经买下“半个英国”的救世主,对英国的未来经济持有悲观预期。
2013年,李嘉诚毫无预兆地开始大量抛售内地资产,甚至还将热门城市的黄金地段折价8折出售。2017年,在不少地产大佬深陷巨债的泥潭之时,他早已完成了华丽转身,套现投资欧洲市场。
英国作为李嘉诚的“欧洲根据地”,他所布局的市场有多夸张呢,据外媒报道,截止2019年,李嘉诚旗下投资涉及水电、天然气、码头等多个基础民生领域,英国40%天然气和25%电力都握在他的手上,实实在在是握住了英国的“命脉”。
当然,让人跌破眼镜的事,在李嘉诚身上数不胜数,2020年,英国GDP的35%都是有李嘉诚所贡献,连英国女王都曾亲自授予李超人英国爵士勋章。
其实,眼光敏锐毒辣的李嘉诚早在2021年就有所行动,意识到危机,所以不断抛售英国资产,收缩国际业务。先有瑞银集团伦敦总部大楼,又有飞机和航空公司以及移动基站,这一年间,前前后后李嘉诚靠出售这些资产一共套现了近千亿元。
但纵然有着丰富的经验,提前预感这一危机的到来,但是留给他的时间实在不够,毕竟他在英国的资产庞大,如果英镑继续贬值,来不及出手的资产还是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亏损。想要全身而退已经不可能,但是处理大半还是有可能的。
不管李嘉诚在英国市场纵横,亦或是霸气回国,都无非是商人的本性,逐利而去,利尽而散。
但从英镑的角度来看,英镑大幅贬值将减少英国证券交易所在全球范围内证券交易的价值。英镑贬值将影响英国证券交易所和欧洲金融中心之间进行资本流动。这将改变资金流动形式以规避风险,并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好的资本来源。
但是美联储为了遏制住通胀,断臂求生,美联储的政策工具有限,只能这样做。遏制通胀的过程中,会导致经济硬着陆,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等到把CPI降下来之后,美联储希望到时候能够恢复经济,这个想法在理论上也许可行,但实际上几乎没有成功先例。
美联储不停止加息,美元的走强的趋势还是较顽强的,但股市下跌的趋势仍比较明显,大宗商品因为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不景气,大宗商品价格也在往下降。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下,以保值为主要功能的黄金的吸引力也不高。
整体上,2023年会不太乐观,疫情会持续,成为常态化,全球大部分国家经济低迷,难以复苏恢复到2020年初水平,能源危机会持续,欧洲各国为了应对日常能源消耗,光伏、太阳能作为能够快速生产电力的新型能源,在欧洲会得到大幅度的爆发式增长。
但到2025年,个人认为全球经济在能源体系变革的影响下,很可能会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03
叁
在《圣经》中,天启四骑士瘟疫、战争、饥饿、死亡是人类的最大灾难。瘟疫的产生,与大自然生态环境有些密不可分的联系,自从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和气候问题。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2011~2020 年是1850 年以来最暖的十年。
气候变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导致陆地和海洋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和极端天气等,近年来,与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和频繁。
就我国气候变化的情况来看,近百年以来,地表温度显著上升,速率明显加快,北方冬春增暖趋势明显。气象数据显示,1950年以来,我国极端降水明显增加增强,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今年,四川饱受摧残,除了山洪暴雨、连发三震,还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高温干旱、盛夏电荒,疫情袭扰,多城静态,给发展民生带来极大损失和影响。
蜀地自古多灾难。“洪水芒芒”曾令芒城、宝墩等史前古城湮灭;发生在山地高原的大地震,让叠溪、汶川、北川等不忍卒读的地名进入民族的伤痛记忆;历史上兵燹战乱之祸,让四川人民历经风霜。
在国家重大战略指引下,川渝正在协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曾经的地震灾区仍是繁荣美丽的图景;今年四川发生的灾难性事件也都得到妥善处置,一切渐归于平静。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实力增强,四川防震抗灾能力更加提升。近些年四川成功应对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抢险救援、灾民安置、恢复重建卓有成效;受威胁地区普遍加强建筑设防、地灾避让。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地灾监测、临震预报、应急处置更加精准高效。“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四川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还会继续,必将换来更加安全更高品质的宜居地。
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大国博弈深化加剧,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建设巩固战略大后方,支撑国家战略需要,四川任重于山。四川自身的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也将更加加强,不会有任何闪失。
04
肆
从1990年开始,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始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谈判,1992年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了《京都议定书》,2015年达成的《田黎协定》提出了控制全球温升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不超过2℃力争1.5℃的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各缔约方应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各国根据自身国情提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但半个月前的一个事件,让欧洲数年的“净零”排放目标毁于一旦。
9月27日,丹麦能源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今天,‘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海域发生泄漏。”
据俄卫星通讯社报道,“北溪-2”是一条从俄罗斯海岸经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为550亿立方米。该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历时三年,于2021年竣工。然而,为回应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西方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德国停止为已经做好运营准备的“北溪-2”发放许可证。
目前,根据丹麦政府提供的官方最坏情况的估计,此次约有7.78亿立方米天然气泄漏。
天然气,就是甲烷,甲烷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造成当前气候破坏的主要原因。在吸收太阳热量和使地球变暖方面,它的效果是二氧化碳的82.5倍。
所以仅仅是北溪1号2号被炸之后这几天的泄露的甲烷量,如果按照GWP20年尺度计算,这次甲烷的泄露将高达1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如果想完全吸收这些二氧化碳,则需要种植5.68亿棵树,20年后才能抵消。
而6亿多中国人种了3亿多棵树的蚂蚁森林,累计减碳量也才2000万吨……
但这些对于目前的欧洲来讲,碳减排已经不重要了,面对生存压力,毕竟好好活着,高品质的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北溪管道被炸,欧洲的人民在这个冬天,瞬间回到了原始社会。
在北溪之前,欧洲已经是最大的俄罗斯能源买家。除了天然气以外,大约有30%的石油进口来自于俄罗斯。而来自欧洲地区的化石能源订单,最高一度占到了俄罗斯整体能源出口规模的60%。而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大约有四成又来自于能源产业。
可以说,在俄乌冲突之前,俄罗斯与欧洲都互为最核心的能源进出口合作伙伴。
尽管双方的合作在舆论上风雨飘摇,但如果仅从进出口量的增长来看,这大概能算得是俄罗斯与欧洲的“蜜月期”了。
尽管早有摩擦,但这个冷战时期辛苦经营起来的双边能源关系,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被“正式”终结了。
能源在当年是双方“开门者”,如今却成为了“关门人”。
而这种能源合作的快速终结,无论是对欧洲能源、还是俄罗斯经济潜力,事实上都是沉重的。这也意味着全球能源格局被迫开启了一场大的利益链洗牌。
根据欧盟方面消息,目前欧盟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已经减少了48%,依赖度从超过40%下降到10%。而按照规划,欧盟在未来数年时间内,完全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化石能源。
牌已经摊出去了。面对各个势力的“阳谋”,欧洲如今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原本欧洲有自己的“脱钩进程”的。
通过激进的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实现0碳电网计划与清洁能源普及,实现全面碳中和。这样一来,欧洲不仅能够率先实现绿色愿景,也“顺便”摆脱了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
从欧洲人的情感上而言,这是最优雅的“脱钩”姿势,也是其面对俄乌冲突中下意识的第一选择。
以德国为例,在俄乌冲突早期,其议会就动议要大幅提高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并大幅提前0碳电网的目标——从2035年提前至2030年,这意味着全社会的脱碳进程要提速30%。
但如果按照这个计划,无论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发电量,都至少要翻在5年内翻四到五倍。
但2022年夏天以来的北半球极端气候,打击了类似乌托邦色彩的能源转型思路。
清洁能源“看天吃饭”的弊端在极端天气中被放大,500年一遇的干旱导致水电与核电站发电效率下降,过高的温度让太阳能板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率,大量城市陷入缺水与缺电的困境。
欧洲社会意识到,要实现清洁能源的普及,是一个过于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复杂的分布式发电能力,还需要同样庞大的储能系统投资——而后者的储能技术以及能源效率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完全成熟。
在北溪事件后,这条原本就不通气的管道让欧洲荷兰天然气期货价格一度应声跳涨近20%。据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液化天然气24%来源于卡塔尔,20%来源于俄罗斯,26%来源于美国,三家吃下了70%的进口份额。
以卡塔尔为例,其在LNG领域一直雄心勃勃。今年上半年,卡塔尔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国,但有近7成出口到亚洲地区。据多家媒体报道,卡塔尔拒绝与欧洲签订短单,而只愿意签订20年的长期订单,以防止更多的天然气投资在欧洲被打了水漂。这显然与欧洲整体的脱碳计划相违背。
尽管石油是一个全球统一的市场,但实际上也受运输成本与地缘政治的的影响被,进而被各个产地大致分割成不同的“主场”。欧洲曾经是俄罗斯的主场,在亚洲地区是中东油田更强势。
得益于俄乌冲突后,能源价格快速走高,虽然俄罗斯对外能源出口总量已经出现了下滑,但其出口金额却呈现了正向增长。根据俄罗斯自己预测,2022年全年天然气出口量将同比下降近20%,但能源收入将同比去年增长30%。
由于全球能源价格快速上涨,一些国家则会选择转卖手中所持有的中东或美国等地的LNG期货单给欧洲,腾出空间来购买俄罗斯的折扣价石油。更便宜的能源价格,意味着第三世界国家能够有更多的社会空间,投入到其他待发展的事业中去。
甚至中东也在成为俄罗斯的石油进口国,通过将自用能源短暂转换为俄罗斯石油,来尽可能多地出口本国石油到欧洲,以此规避了合同风险,赚取了二者的差价。
尤其在亚洲区域,中东能源巨头始终拥有更好的成本优势,与俄罗斯的价格战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竞争策略。一旦价格差变少,这些客户就回归中东的怀抱。
显然,俄罗斯同样需要寻找更常态化的能源目的地,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自然是俄罗斯重点争取的对象。
05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双碳”目标对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在当前全球能源供需紧张、替代能源存在不确定性、俄乌冲突、地缘政治博弈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家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寻求更具韧性、更加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方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按照中央的表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也就是说,这并非今天或明天的一日之计,而是至少到2060年之前我们都是以降碳为重点方向。
学术界、企业界都从碳本身的角度出发看待降碳,例如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等等。其实对国家而言,更重要的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重大系统性变革,所以在未来我们会看到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
主动参与碳中和的2大原因
因为近几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外环境发生了变化。
中美关系由合作转向竞合
中美关系这几年颇为紧张。
中国必须要考虑,一旦发生军事冲突,中国非常依赖的海上能源通道就会被直接切断,这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灭顶之灾。
届时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问题,整个经济都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倒逼国内进行产业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产业也要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以往的改革,往往会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削弱改革的效果。
碳中和的提出,恰好跟中国寻求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谋而合。
对外,中国可以直接搭上全球发展的便车,成为新一轮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对内,可以倒逼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2大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中国而言并不轻松。
特别是碳达峰,中国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比第2名到第6名的总和还多。
那中国做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思路是什么呢?
产业结构转型
中国还处在制造业的第三梯队,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这就导致,中国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集中在能源行业。
因此,能源行业的改革和转型升级就是碳达峰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建立起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等多种手段,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供给侧需求侧双端发力
供给侧,主要是减少煤炭消费。中国煤炭消费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曾一度高达70%,非化石能源、天然气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非常少。
需求端,主要是发展先进的制造业,调整电力结构,减少煤炭电力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发电。
依托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美国和欧洲国家共同牵头制定了一个全球经济体系的新规则。
但机遇的另一面则是风险,在碳中和概念大热的窗口期,自身的发展方向不够明晰,团队的组建也并不够完善和专业,诸位读者还需要谨慎布局参与碳中和,本篇文章,仅供诸位学习参考之用,不构成对内容提供投资建议与指引。
参考资料:
1、文中部分观点和数据来源于“泽平宏观”公众号
2、2022年俄罗斯能源发展现状及出口情况分析
3、如何理解美联储的连续加息?
4、英镑急跌,李嘉诚被割韭菜!
5、中国信通院发布数字碳中和白皮书
6、四川:屡经灾难何安然?
7、北溪被炸:史上最大的“能源脱钩”进行时